卑南文化公園
-卑南遺址參觀
-卑南家屋參觀解說
-體驗活動
了解卑南原住民文化
體驗原住民生活技藝
卑南鄉舊稱「埤南」,位於臺東縣中部、花東縱谷平原南方,中央山派和海岸山脈所夾,東經121 度、北緯22.3度,北邊為鹿野鄉和延平鄉、東北接東河鄉、東臨太平洋、西接屏東縣霧臺鄉、南為臺東市和太麻里鄉,總面積約認識卑南鄉為412.6871 平方公里;卑南鄉境內地形以山地為主,有利嘉溪、知本溪和卑南溪流經,有山有水的景觀讓卑南鄉成為臺東旅遊相當興盛之地,山水之貌讓遊客體驗卑南之美,近年來知本溫泉的蓬勃發展更是讓卑南鄉聲名大噪。
-卑南遺址參觀
-卑南家屋參觀解說
-體驗活動
-臨時展覽
-實體展售品
-體驗活動
-景點拍照
-原住民青年會所
-日式建築
-花環DIY
-卑南族傳說
-卑南族特色
-卑南族社會解析
-緣由及獨特性說明
-景點拍照
土生土長的卑南族人,看似嚴肅的外表下,內裡卻有一顆熱愛下賓朗部落的心。孫大哥在花環學校育才多年,看見舊有文化逐漸消逝,人才外流,讓他發覺,卑南文化、教育、禮儀的傳承,刻不容緩。面對外來資訊的衝擊和刻板印象,他認為,接受主流社會的生活方式與視角,並且適當表達卑南族的理念與想法,是當代族人應該具備的態度與能力,因此,如何凝聚部落能量,透過導覽或是活動分享等各種交流,讓大家能認識擁有豐富故事和生活經驗的下賓朗部落,這重要的課題,正考驗著孫大哥的智慧。
下賓朗部落的主席,任職多年,他從小就在部落生活,而且他是代表下賓朗與鄰近部落互動、對外溝通的橋梁之一,因此很熟悉卑南族文化,可謂是部落數一數二的靈魂人物之一。和藹又平易近人的孫主席,不管部落大小事,都會關注,談到部落遷徙史,他說部落總共經過三次遷徙,每次尋找新居地住的過程,難免會有習俗文化、傳統文物的佚失,未免族人隨著時光,遺忘自己的根,他將全部身心的熱情和精神,都貢獻給部落,開始致力於文化的典藏和傳承。如果有機會,來到下賓朗部落,遇到主席,可以跟他聊聊天,認識不一樣的卑南族。
1980 年,當時仍為卑南車站的臺東新站正值開工期間,怪手意外將沈睡地底數千年的卑南遺址挖起,赫然發現了幾十具的石板棺與近百件的史前遺物,然而因車站工程必須進行下去,因此卑南遺址遭到嚴重破壞,當時臺大考古人類學系的宋文薰教授建議就地興建野外博物館,1991年,遺址現地規劃為「卑南文化公園」。
隨著國立臺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的開幕,4 個月後,卑南文化公園正式對外開放,成為臺灣第一座遺址公園,「卑南文化公園」現已更名為「卑南遺址公園」。卑南遺址公園以展示卑南遺址為主要特色,展示的出土文物包括石棺、器具等,其中最著名的是位於臺東新站右後方的月形石柱,已評定為一級古蹟。
如果來到卑南鄉,不知道怎麼安排行程,或是在地有什麼私房景點,一定要去走訪,別擔心,這些困擾,來到卑南遊客中心,通通能夠解決。
由臺東市區沿臺9 線往卑南鄉,映入眼簾的是一條長達2公里的綠色隧道,兩旁種植茂密的茄苳樹,濃蔭蔽天,呈現令人心曠神怡的綠色世界。
綠色隧道是日本殖民統治台灣期間,日本人為因應第二次世界大戰的運輸需求,興建以茄苳樹為掩護的戰備道路,專門供戰車行駛,從臺東市經卑南一路延伸到初鹿,長達15 多公里,戰後因都市發展建設道路需要,陸續砍除戰備道路上的茄苳樹,綠色隧道逐漸消失,只剩下北起卑南綠色隧道鄉下賓朗(臺9 線更生北路段),南迄台東市南王(普悠瑪),約2 公里的綠色隧道,經居民與縣政府共同努力爭取保留,才躲過公路局為拓寬道路而進行的砍除命運,現已成為臺東市街道綠化頗具知名的地標。
巴拉冠
「巴拉冠」在卑南族傳統社會中是傳承部落教育及文化祭儀的中心,對於卑南族人而言有著非比尋常的重要性,是各卑南族部落傳統核心精神價值之所在。它的用途與其意,類似於現在的「青年會所」,主要是過去卑南部落青年知識啟蒙、技藝學習、文化傳承最重要的場域,也是培養部落倫理及規範最重要的地方。
部落之石
位在巴拉冠旁邊,這石頭,象徵著部落,也是進行祭祀的場所。卑南族相較於其他部落,巫的文化並不顯著,孫大哥說,卑南族的巫,有很多位,而且各司其職,他們通常都私下進行儀式,不會刻意去召集族人共同參與,而族人也不會主動詢問或了解巫的行為和文化,至於這群巫,個別負責什麼樣的事務和責任,族人們並不清楚,而且卑南族不興巫的信仰和崇拜,巫術對卑南族人而言,只是一種認識生命、認識世界、探討生活文化的方法。
手編花環
卑南族的花環文化,令他們有花環族群的美稱。對他們來說,花環就是人倫關係的媒介,一旦遇上活動,母親要編織花環給孩子配戴,姊妹編給兄弟,妻子編給老公,一種情感的聯繫,也是文化的延續。